常報全媒體訊 陳吉安,南京江浦人,1963 年生人。常州市文化館研究館員。北京大學'90書法研究班學員、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等。著有《筆法正源•書法執筆法用筆法研究與釋要》等。
“祖國大地是最大的一本書。幾十年,跑了一些地方。先人遺跡,山水之間,或仰天大笑,或俯地大哭。不能忘懷,涂于筆墨。”他曾在中國常州網龍城博客空間(乾坤應有路今古不論年)里這樣寫道。
這些不能忘懷的“大笑大哭”,將以筆墨形式,即常州市第三屆“文化100”•吾國——陳吉安書畫展,與大家見面。本次展覽分為書法四件、國畫山水紀游七十二幅、國畫山水子莊筆意十二幀、國畫花鳥荷花八幀四大系列。開幕式將于11月19日上午10點在民元里1號舉行,展覽持續至11月27日。這里,特向陳吉安先生專訪:
小編:首先,想請您聊一聊是什么時候走上書法繪畫這一道路的?
陳吉安:完整的說,是1979年秋天,拜在卞雪松先生門下那時候,到了1990年,在常州市文化館開始專業書法工作。
說我是什么家,這沒必要。我就是一個書畫專業的文化工作者,是職業。至于能不能是家,哪個不希望自己成名成家呢,但那是后人才能決定的事,同時代的評價不作數。因為家不家,是需要經過歷史洗滌的。說自己是什么家的,基本是“騙子”。
小編:您應該接觸了很多畫種,為何會轉向國畫新山水了?
陳吉安:古代中國基本就一個畫種,國畫。完整的講,及其衍生。近代中西大交流,西洋傳過來了一些畫種。我覺得國畫和其他畫種之間,是一種自由自在的關系,喜歡什么就什么,不必拘泥。國畫是一種形式,別的畫種可以表達的,國畫為什么就不可以嘗試呢。我選擇國畫,主要因為國畫的工具、材料與書法通用,對于我來說工作方便。將來如果物質條件允許,可能也會畫一些油畫,我也很喜歡油畫的細膩地堆砌,所表現出的精致地重復。
有人堅持傳統形式的國畫,各人自由,不必強求。但國畫歷史過程中不是,也不可能是一成不變的,這是事實。
這次展出有一個系列,《子莊筆意十二幀》,就是傳統山水。我其實在回答一種疑問,說我作為黃賓虹、林散之、卞雪松一門之后不會畫傳統山水。這一路東西,是我看家吃飯的,怎能不會呢,只是覺得形式太膩了,不肯展現而已。
我更傾向于國畫方式的新山水,所以這次展出了72幅之多。這是考驗創造、創新能力的,當然也知道是有風險的。但總要有人往前創,都不肯往前,時代不就停滯了嘛。先生卞雪松說過“你不撞遍了南墻,怎能曉得門在哪塊”?撞了南墻再回頭嘛,只要下次不撞同一個地方就行了。堅決不撞南墻,等天上掉餡餅,那至少不是我。
開新路與搭便車,都可以出英雄,問題是你是不是在正道上。我就不相信我用書法的執筆法用筆法,畫大色彩的墨彩國畫是邪道。國畫顏料比墨汁粗糙、融水性差、粘稠,從前主要是用于勾皴點染的點染,現代的顏料雖然質量要比古代進步了很多,但要想用于勾皴,對技術技巧的要求是很高的。我有上好的書法功底,我能玩,也喜歡玩,為什么不玩呢。
有人不理解我喜歡吳冠中,說我是一個搞書法的喜歡上了一個不懂線條的人的畫。唉,吳冠中其實是極其精通線條的,他自己說“筆墨等于零”,那是抬杠。他始終被所謂的畫壇主流排斥,有時只好江湖對江湖地練練嘴,這個要看明白。吳冠中線條特有的如歌如泣的淡淡的憂傷,與中國書法的線條本質完全一致,尤其生命性方面。只不過太超前了,時代認識還沒跟得上。
總之,畫種、畫法,這方面沒有法律規定,那就是自由的。
小編:這次展覽中,專門有國畫花鳥荷花系列。畫荷,您認為最難把握的是什么?佛教以蓮花為寶座,寓意吉祥平安,這與您的名字有關嗎?
陳吉安:荷畫在文人畫里有重要地位。展覽規模所限,我只能從76張的荷畫里挑了8張。另外還有幾個其他系列,鳥系列有100多幅,梅花系列有81幅,這次都未能展出。
荷花,池水是流動的,倒影是斑駁的;荷葉、荷花是擺動的;取景的際沿是不確定的。你是有天馬行空的自由,卻更需要徒手捉蠅的精準。好玩,也難玩。那口精氣神一絲不能馬虎。
“吉安”是我的名字。吉祥平安,是我們每個人都向往的和諧生活。
小編:這次展覽取名“吾國”,您在博客中提到過,“祖國大地是最大的一本書。”我們外在的世界比古人變大了,為什么今人難再寫出古人駿爽灑脫的魏晉風度?您怎么看待?
陳吉安:選擇“吾國”作為這次展覽的名字,起初也很糾結,擔心題目太空了。后來還是決定用,考慮一方面,書法是中國文化的經典器。二方面,國畫山水紀游系列是我在祖國各地的寫生稿所演化。吾國吾民,任何一個人,從戀母情結、故鄉情結到愛國情結,都是無法割舍的,這里就是存在決定意識。我這半輩子,搞書法、國畫、文學,都是圍繞中國文化這一主題的。
魏晉風度、魏晉風骨,這個題目太大了,這里的時間空間都急促了。魯迅的《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》講的很透徹,魯迅之后也有很多史學家研究魏晉。
我對魏晉風骨的看法比較簡單:曹魏是文人對東漢軍閥殘暴、自私的絕望;西晉是對司馬家族表面裝道德實際搞暴政的既虛偽又殘忍的絕望;東晉是對政權更替時濫殺無辜的絕望。因為絕望,所以沒有了恐懼。因為沒有恐懼,所以實話實說。因為說了實話,所以被后人推崇。
有說魏晉風骨,是因為民族大融合,這不一定,元朝不也民族大融合嘛,文學上并沒風骨呀。有說魏晉風骨,是因為民族大災難,這更不一定,例子更多。
開放改革后,民族正往正道上走,文化應該像初唐那樣,呼喚新時代。不應該過度提倡魏晉風骨,那玩意兒其實是很血腥的。
有人把牢騷自詡為魏晉風骨,這不對。正面牢騷未必是魏晉風骨,“衷心擁護”其實不過是反面牢騷。
中國文化是多面性的,魏晉風骨并不是全部,連主流也算不上。我認為中國文化的主流是道家。道家的參贊化育、道法自然多好,咱不打架,自然與人及其內部相互之間都能協調融合,多好。
我沒有魏晉風骨,我干嘛要跟一個總體上是好的、一個偉大的時代過不去呢。
我確實會言辭激烈的抨擊社會上的不良,甚至違反憲法、黨章的現象,這不恰恰說明我熱愛這個時代嘛。因為熱愛,所以才關心呀。有人把這個說成是魏晉風骨,這不是高抬的問題,就是誤解。同時也說明語文教材有嚴重問題,把對不良現象的不滿都說成是魏晉風骨,這不對的,不發現問題,怎么能解決問題。這其實也是一種造神,更是一種無知,F代的社會問題,必須靠法制來解決,魏晉風骨是解決不了的,那玩意兒是在缺乏法制的亂世里出現的東西,沒有多大的現實意義。
我確實會對侮辱、欺壓我的一些人進行反擊,這是合法自衛的性質。一些利益集團已經固化,他們不愿意看到“小草在成長”與他們爭奪一點點資源,“小草”當然會與其抗爭。這一切都很正常,屬于合法競爭。但這也不是魏晉風骨。
有人把我的一點工作成果,歸結說我有魏晉風骨。那是“山東路”,我才不會上這個當的。成果只有苦干加巧干,什么風什么骨都沒有用。風呀骨的,吹跑的都是寶貴的時間。
至于個別人說我是魏晉風骨,其實是對我的不尊重,別有用心,江湖。我不說穿了不等于我不明白。
再至于有人說我拒人于千里之外,我倒想反問一句:你愿意把時間精力浪費在沒有價值的人事上嗎?我不是政治家、社會活動家,我只是一個學者,我沒有面對社會各個方面的責任義務。如果誰確實有文化問題對我有要求,請正常渠道向文化館反映,我拿的是文化館的工資。
小編:你認為什么樣的畫作才是好的?此次展覽您最滿意的是哪一幅作品?能否介紹一下?
陳吉安:這次展覽,僅紀游系列,是從500張畫里先挑出156張,再選出 80張,最終定了72張。挑來撿去,都是自己滿意的,數量被展覽規模限制了。落選的不是質量問題,而是顧及大眾審美的可能溝通的程度,因為這畢竟是一個社會展,不是學術展。
小編:讀您的博客,了解到您習武,武術對您的書法有哪些助益?如何理解林散之說的,“書法,說到底,是道家的東西”?
陳吉安:從某個角度說,書法就是武術的“痕跡”。我的《筆法正源》把執筆法分四個部分:手法;身法;氣法;心法。身法氣法,必須武術才能根本解決。武術來源,道家思想是肯定的,老子莊子的,當然第一。
林散之的這句話是有一定時代背景。當時思想禁錮,傳統文化被批判。林老說“書法,說到底,是道家的東西”,無疑是冒政治風險的,F在我重復這句話,政治風險是沒有了,但很不入時,雖然是肺腑之言。
小編:關于近期的創作計劃,能否介紹一下?
陳吉安:我現在的工作,大致分三塊,一是書法、國畫的創作;二是書法理論、國畫理論的寫作。書法理論專著《筆法正源》近年將二版;國畫理論專著《六法探源》已經開工。三是文學方面:兩本已寫好,待版,一本是短篇小說和散文集,一本是有關常州的文集;一本長篇小說已完成三分之一,盡量在退休前出版。還有六七年時間,慢慢干吧,急也沒有用。
歡迎網友與市民前往參觀。掃描下方二維碼,有關書畫問題,向博主提問,有問必答。
(侯正萍)

參展作品節選:
● 書法四件選一之局部

王羲之《蘭亭序》40cm×42cm×4(2012)之一
● 國畫山水紀游七十二幅選三

孟山人醉臥松云。唐代詩人多與湖北關聯,孟浩然湖北人也。湖北 1998

婺源菜花。90 年北京大學陳貽焮教授授課,講到他母親的詩句“橋頭又見菜花黃”時,嚎啕大哭,旁若無人。江西 2013

果子溝瀑布。溝里有野生蘋果,鴿蛋大小,奇香,特面。餐巾紙仔細包了十個,一個月后返回江南,居然兩個完好,給女兒嘗嘗。新疆 2006
● 國畫山水子莊筆意十二幀選三



● 國畫花鳥荷花八幀選二

